读书俱乐部的业内人士都认为:今年的日子不好过。可从上到下,读书俱乐部依然像雨后春笋一般,呼呼地往外冒。仅今年下半年,北京地区就新出现了三四家。其发展趋势似乎不会很快衰落下来。但是,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隐含着一些问题。
读书俱乐部这种新奇的形式最初从国外引进时,读者先是惊疑、好奇,毕竟邮购是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不同于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很快,实打实的优惠价格就吸引了不少读者。好书俱乐部头一批会员,江西吉安地区崃江县的龚东升说:“开始也没想别的,就是‘见面礼’的特惠书目中有本我一直想买,但因为太贵一直没买的书,便宜了差不多一半,别的书也合算,就入会了。”由默默无闻到渐为人知、读者日众,这算读书俱乐部发展史上的诞生阶段。随着供求交往的频繁,读书俱乐部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其中最明显的是太多的读者和太多的书对不上号的矛盾,众口难调成了头痛事。都说要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怎么才能让每一个读者买到他心目中的好书呢?于是,作为读书俱乐部行业发展的深化阶段,专业化的读书俱乐部开始出现,它们大多附属于相关专业的出版社,如中国地图出版社的地图世界读书俱乐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外研社读书俱乐部。此外,学术类有“三联”,医学有“金骆驼”,少儿有“宝葫芦”等。因为面对的读者群相对固定,方向明确,服务也更到位,很有后来居上之势。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一位硕士生是三家读书俱乐部的会员,她说:“有一家俱乐部老在讨论什么是好书,我觉得这是没有答案的,比如我偏好人文关怀的书,我男友认为这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妇人之仁,他喜欢国际政治和经济。两个人尚且没法调和,何况成千上万的读者。”这似乎给读书俱乐部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很有力的证据。
但是,也有专家指出,读书俱乐部的生存,很大程度取决于会员人数。只有形成一定规模的读者网络,与之配套的服务项目才能充分发挥功用,效益才能得到体现。专业化方向的读书俱乐部虽然特色突出了,同时也限定了自己的读者规模,因为任何一个专业,哪怕是最热门的,也不可能吸引所有读者。读书俱乐部走“小而精”不是出路。专家建议,要想当行业巨头,还得选择综合型的“大而全”。看来,读书俱乐部的发展,确实面临着一些紧迫的问题。
图书邮购是读书俱乐部很重要的业务,俱乐部办得好不好,信誉高不高,前景怎么样,很大程度取决于此。然而,据记者了解,目前读者对读书俱乐部的不满,大多集中在图书邮购上。有人干脆反对这样做,他们认为,邮购图书不光很麻烦,甚至只有在书店翻书,听到书页声才是读书人的享受。但更多的读者还是认为,邮购的麻烦总胜于买不到书的遗憾。记者在某读书俱乐部网络上进行的有关这个话题的讨论上看到了很多这类意见,其中之一是建议“洋为中用”,让邮购这种方式“民族化”。好书俱乐部原先借鉴西方经验实行主打书制度,每两个月一次限时购书,愈期不购,则主动寄上主打书,很多人认为这种强制性行为令人反感。再有,过了一段时间没买书,就寄上一张条子,说你多少个月没履行义务云云,催你买书。有位会员批评说:读书俱乐部其实并不关心我们是否读好书,只在乎我们是否买书。针对很多会员不满意于这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操作,好书俱乐部最近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会员制度调整,包括取消主打书制度,不限定买书,降低会费等。俱乐部的同志说:“所有这些意见,都是按会员的要求做的。会员为我们方方面面想得很多,我们不是一个诸葛亮,而会员却远胜过三个臭皮匠。”
关于读书俱乐部会刊或宣传品上的书评和书的质量,也引起了读者的纷纷议论。广西贺州市某公司的张先生愤愤地说,“有些读书俱乐部的书评写得像雾里看花,很少实质性内容,把书评看上十遍八遍,还不知所云。”他曾根据书评毫不犹豫地买了本书,却看得头昏脑胀。他批评某些书评成了“劝说性广告”,“旨在迷惑消费者”。四川金堂县的一位读者,通过邮购在某读书俱乐部买了本一家大出版社的王小波杂文随笔集,却发现书中平均每页都有错字,有的甚至于根本不能辨识,他只能怀疑这是本盗版书。此外,还有的书有残页、倒装的现象。关于书的质量,读书俱乐部大多是很重视的,绝不进盗版书。但遇到诸如错别字等非盗版的单纯质量问题,俱乐部也有苦难言。一位工作人员无奈地说:面对每日小山般的待发邮件,心中忐忑不安:怎样才能保证读者邮购图书的质量呢?他们能做到的,只是尽量把住进货关,并对残损书无条件退换。
还有一部分读者对读书俱乐部的专家导读系统提出看法,对其在引导读者购书、阅读过程中地位、作用的评价,意见不尽相同。江苏张家港的陈军自称,加入读书俱乐部的“直接原因便是专家导读系统,我需要一盏明灯”,而中国人民银行日照分行的徐玉新却说:“不可过分强调导读系统的重要性,要尊重每一个爱书人的独立判断能力。”据了解,加入读书俱乐部的人大多对专家导读持有一种信服的心态,毕竟人家是专家嘛。从读好书的角度讲,专家导读对一般读书人也确实可以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但是,读书终归是读者个人的事,读什么与怎样读,专家的话只能是参考,何况即使是专家,也有一些苦衷不便挑明。采访中,某著名学者,多家读书俱乐部的阅读咨询专家说:“曾有学生要求我开列书单,我努力了几次,发现这是件不太可能的事,导读同样如此。我现在做的工作,只是俱乐部把某书送给我,我大致翻翻,一般的按约定赶写出书评来,觉得实在低劣或没有发言权的,才拒绝。”这位专家坦率地承认,“事实上,大部分推荐书我都没细看,甚至没看完,我不敢对自己的书评和所评的书做太多的保证。”这对某些过分热衷于专家导读的人或许是个不小的打击。
尽管专家导读在目前的读书俱乐部中还有某种缺陷,但对俱乐部与读者双方而言,目前不可缺少这一环节,因为俱乐部价值、作用要由它来体现,读者阅读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也要依靠它来解决。问题是,如何通过专家导读系统把读书俱乐部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来,在读者心中真正产生影响。首都师大另一位研究生是外地某读书俱乐部的会员,他在一次读者调查的意见栏里直言不讳:做读者调查,只是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而不能作为读书俱乐部荐书的标准。俱乐部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引导读者、引导文化消费而不是跟着读者转。这位读者打了个比喻,读书俱乐部应该是个好“导游”,对旅游景点早已烂熟于心,洞悉价值所在,知道推荐什么,而不能做随声附和的“跟班”。
读书俱乐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它的议论自然也随之上升。如何更多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如何做好“导游”而不是“跟班”的工作,如何让读者对读书俱乐部产生更温馨、留恋的感情,在今后的岁月里,读书俱乐部要做的事情还很多,眼下的些许不足,正预示了明天这个行业的良好前景。